「亂筆體」的構想是來自我工作時的。那時公司裡還未有電腦繪圖和排版(倒是有一部Apple 2e,是用來控制𠝹字機的),當我需要在規畫文字的安排時 ,會在草稿上定好整體尺寸,打好網格(grid),再「白手」的寫上一些字樣。正常的字就用單線,粗的字體就用多些的線來表示,一些大字就會畫多幾條線來表示粗度。一來是因為工作繁多,二來是自己有點兒疏懶的性格,所以對於大點數的粗字型,我通常都不會畫好字框,再仔細填滿的;我總是以單線畫好字型,然後便草略的「撩」上幾筆以表示粗度,然後便交細負責的繪圖員做正稿。然後某日,我再看這些潦亂的筆觸,似乎可以變成一款特別的字型。「亂筆體」的概念就是這樣產生的。
無論意念是多麼精妙,唯有實現出來才是真確的。當嘗試去規劃把「亂筆體」變成一個真正的字體時,也就想到一些將會遇到的問題。例如「亂筆體」的每個筆劃都是由幾條線條組成,最理想的當然是每個筆劃的線都不同,但這樣工作量便會數倍地增加(我嘗試過這樣造了數個字,發現到很快地眼和大腦都變得疲累)。又例如遇到一些有弧度的筆劃,我用鉛筆去勾畫時並不困難,但是我用繪圖軟件去製作時,總是花了許多時手,但仍不理想,畫好的筆劃,好像很難保持那種「潦亂」的感覺。最後唯有採取折衷的方法:首先我畫了四十多個用多條直線組成的筆劃,在組字時便一、二、三、四的輪流使用這些筆劃來造字。由於組字時筆劃會有長短縱橫正斜的變化,再加上我又會故意反轉和翻轉這些筆劃來加大變化,所以字造出來後,也不太會有重複的感覺。而孤線筆劃的問題,也決定以多段直線來組合,而因要組成這些孤線而出現的接駁位,反而增加了字型的潦亂感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